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牢记“改种适土”嘱托 唤醒“沉睡”盐碱地 用心守护“大国粮仓”

发布时间:2023-07-28 11:29|栏目:新闻动态 |浏览次数: 牢记“改种适土”嘱托 唤醒“沉睡”盐碱地 用心守护“大国粮仓”_贵州省草产业技术体系【官网】
      为解决制约我国草牧业发展的核心科技问题,保障国家大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2020年,中国科学院启动“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组建起一支囊括303名核心骨干的科技队伍。
 
      作为专项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植物所)立足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围绕“滨海草带”布局,筛选构建耐盐碱饲草植物,通过成立种康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匡廷云院士专家工作站,积聚23名优秀中青年研究组长长期驻留一线,开展耐盐碱饲草育种与集成示范,打响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草原“保卫战”。
 
      “改种适土”唤醒“沉睡”盐碱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时,植物所研究员景海春向总书记汇报了示范区育种思路的转变——过去通过改变盐碱地适应作物,现在倒过来通过种业创新,让作物适应盐碱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新时期盐碱地农业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我国饲草作物资源丰富、种类多元,相比大田作物有着天然的耐盐碱优势。因此,培育耐盐碱饲草、发展盐碱地草牧业,对饲料粮供给及守护国家大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草牧业科研团队积极构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牧草资源种质库及耐盐牧草评价、繁育基地与技术平台建设,打造了耐盐碱植物“实验室分子育种-人工模拟环境育种加速-田间(温室)耐盐梯度测试鉴定”三级育种体系,重点解决了耐盐碱植物在自然条件下难育种、育种周期长、制种产量低等问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为此,植物所草牧业科研团队共搜集保存耐盐种质资源1.8万余份,筛选评价育种材料6000余份,获得耐盐度0.5%以上的苜蓿、燕麦、甜高粱、黑麦草、籽粒苋、饲用水稻等耐盐碱种质150多份,选育长穗偃麦草、甜高粱、黑小麦、苜蓿、燕麦等耐盐新品种(系)37个,示范推广种植9.2万亩。
 
       同时,草牧业科研团队还深入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开发探索出盐碱地粮草轮作、豆禾混播或套种等特色技术模式,亩增效益15%~20%。目前,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极力推进“滨海草带”建设,围绕着“三步走”规划,正在东营地区率先推动百万亩不同盐碱梯度的饲草种植,服务当地10万头奶牛和300万头肉羊养殖的饲草需求,有望使东营地区成为全国盐碱地草牧业第一个成功案例。
 
       “总书记对我们工作给予了肯定,大大鼓舞了我们,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干劲儿。我们会在盐碱地草牧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上下大力气,和盐碱地‘刚’到底。”景海春信心满满。
 
       产研融合推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耕地、粮食,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考察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土地资源是很宝贵的,抗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提高土地增量是很有意义的”“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就是中国科学院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为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项首席科学家、植物所研究员种康等在中国科学院党组的前瞻布局下,勇挑重担,在全力做好“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先导专项的同时,积极努力建设中国科学院饲草种质高效设计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盐碱地草牧业成为中国科学院服务国家大粮食安全的攻关内容。
在科技产业融合方面,在做好“滨海草带”建设的同时,植物所将耐盐碱饲草育种与盐碱地草牧业科技示范拓展到新疆库沙新拜沙荒盐碱地、内蒙-宁夏河套次生盐渍化和东北苏打盐碱地,为分类治理盐碱地提供了来自科研“国家队”的系统解决方案和产业应用场景。
 
       以植物所草牧业科研团队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草原“护卫队”,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用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嘱托。

Copyright © 贵州省草产业技术体系 版权所有
电话: 地址: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备案号:黔ICP备20002122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