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化草为粮,助力我国粮食安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发布时间:2023-06-02 10:44|栏目:新闻动态 |浏览次数: 化草为粮,助力我国粮食安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解读中央一号文件_贵州省草产业技术体系【官网】
对比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表述,强调了饲草在种植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建设优质节水高产稳产饲草料生产基地,加快苜蓿等草产业发展”、“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推进划区轮牧”等有关发展饲草产业的提法,为今后我国“粮食安全”与“大食物观”背景下的饲草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此,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对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行了解读。

在文件第一部分“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中提出“大力扩种大豆油料”。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

紫花苜蓿被称为“牧草之王”,具有耐盐碱、耐旱、抗瘠薄、固氮改土等功能,除了利用盐碱地、沙地、低产田等土地大力发展苜蓿种植外,还要大力支持在一般耕地上发展苜蓿种植,每亩优质高产苜蓿提供的粗蛋白相当于2~3亩的大豆蛋白。尤其在奶牛养殖中,没有任何一种饲草能够完全替代苜蓿。种植苜蓿不仅可以解决我国优质蛋白饲料生产供应不足的短板和蛋白饲料“卡脖子”问题,还可发挥苜蓿根瘤固氮,起到改良培肥土壤的作用,增加后备耕地资源,将会在我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中发挥关键作用。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草”。

在文件第一部分明确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建设优质节水高产稳产饲草料生产基地,加快苜蓿等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青贮饲料,加快推进秸秆养畜。发展林下种养。深入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推进划区轮牧。”

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同时也是多丘陵山地的国家。饲草作为重要的农业资源,通过草食动物将其转化为肉奶,是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重要举措。

一是改良北方水热条件较好的草原。我国草原面积39.68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26.7%。中国科学院李博院士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研究指出,我国易于改造和发挥生产潜力的草原主要分布在草甸草原地区,总量约2亿亩。如果将这2亿亩草原改造成稳产、高产的人工或半人工草地,草地生产力可提升2~3倍,饲养家畜的数量可翻2~3番。

二是充分利用低产田和边际土地种植优质饲草。我国至少有2.8亿亩边际土地适宜种植苜蓿和混播草地,包括滩涂、不宜种粮的弃耕土地等,这些土地如果拿出1/4左右的面积种植苜蓿或混播草地,可满足超过1000万头奶牛对蛋白质的需求。同时,种植苜蓿还可以改良土壤,可增加上述低产田和边际土地肥力,扩充我国优质耕地面积。

三是在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以及农牧交错带等地区,建植以苜蓿为主的放牧型栽培草地3亿亩;实施“放牧+舍饲”的草畜一体化工程,可以满足3亿个羊单位在生长季的饲草需求;将南方不适合种粮却适宜产草的10亿亩草山草坡中的1/5,建植成以白三叶为主的放牧型栽培草地,实施高产人工草地放牧生产肉奶工程,这2亿亩栽培草地至少可以养殖1亿个羊单位。

四是在华北平原、农牧交错带等雨热同季地区推广紫花苜蓿套作青贮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改善由禾本科单一化种植带来的氮肥过量施用、土壤质量降低等问题。充分利用夏季充沛的光热水等资源,有效降低苜蓿雨季收获难的风险,土地利用效率较单作提高20%以上,可以为当地的牛羊养殖提供优质饲草。由此可见,实施以上举措,可使我国牛羊肉产量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2倍,从而减少对猪肉生产的依赖,减轻18亿亩耕地生产饲料粮的压力。

我国现阶段优质青贮饲料缺口巨大,开发优质饲草产品相关技术,提高草产品对玉米及豆粕的替代程度,对于保障我国草食畜牧业健康发展、提高饲草料自给率非常重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可采取多种方式。

一是继续提升优质饲草产品调制技术。目前流通饲草产品主要有干草和青贮饲料,调制技术对于饲草的利用价值有较大影响,如优质青贮饲料的草畜转化率较一般的青贮饲料提高5%以上,因此大力推广青贮新技术提升饲草品质相当于增加饲草的种植面积。

二是提升饲草产品的贮存技术,我国干草捆在贮藏期间的损坏率约为5%~30%,青贮饲料在贮存期间损坏率在3%以上,做好饲草产品的保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也是保障饲草供应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是研发优质饲草利用技术。目前我国利用技术较为成熟的为苜蓿干草、燕麦干草、全株玉米青贮,但是对于其他饲草产品的科学利用技术尚不成熟。因此,研发并示范推广多种饲草产品利用技术不仅可以实现饲草资源的有效利用,还可以实现更多的玉米豆粕替代,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此外,还可以建立林下种养结合模式,充分利用家畜进行放牧采食直接转化,更高效的将牧草中的蛋白质变成动物产品。草产品的加工、贮藏和利用技术不仅是将饲草变成产品的手段,还可避免资源浪费,保障饲草供应,更好的实现精饲料的替代。对于草原生态保护,只有在科学利用、合理利用中才能真正做到真实、有效的保护。草原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草地畜牧业是牧区的主导产业,发展高质量草地畜牧业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需要,也是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更是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大实践。“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推进划区轮牧”强调了天然草原在畜牧业发展中的饲草供给功能,大力开展牧区卧圈种草、退化草原改良提升天然草原牧草产量,挖掘天然草原在冷季家畜补饲和防灾减灾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农牧区耦合互补调配饲草,建立牧区抗灾保畜饲草储备体系,减轻牧区对饲料粮的压力,减少家畜掉膘死亡率。

在文件第二部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基层动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

加强牧草生 物灾害监测预警网络构建。首先在所有综合试验站设置监测点,及时监测重大病虫害种群动态,发布预警信息;其次,以体系试验站为主体,加强与牧草种植企业、合作社和当地主管部门合作,及时指导开展防治工作。在此基础上,聚焦重大病虫草害,研发防治技术,在主要发生区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防治。

在文件第三部分“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

有效开发和利用盐碱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我国有近15亿亩的盐碱地,目前开发利用率仅为20%。全国耕地中三分之二为中低产田,包括黄淮海平原半干旱、半湿润盐碱化低产耕地,东北松嫩平原苏打碱化低产田,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盐碱化低产田。

通过常规育种技术与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分子育种技术的融合,建立重要饲草的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加快培育适宜不同地区盐碱地、低产田种植的优质高产耐盐碱饲草新品种。

通过在盐碱地和低产田种植苜蓿、饲用燕麦、饲用大麦等饲草,实施草田轮作,既能提供优质饲草,保证草食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又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增加后备耕地资源,从而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提升饲草良种繁育水平,提高种子产量,加大优良饲草品种的推广应用面积,在西部地区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建立饲草种子产业基地,解决饲草种子的“卡脖子”、大量依赖进口的问题。

加强饲草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推动“岗站企”联合,育种岗位提供优良品种,综合试验站和示范企业进行优良饲草品种的示范种植,并定期召开现场观摩会及技术培训会,真正做到“良种良法”配套,从而做到饲草扩面增量、提质增量,促进草食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文件第三部分“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出“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加紧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加大草原保护修复力度”。

建立健全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从牧草种子生产到草产品收获加工,着力解决各个机械化生产环节中的短板和“卡脖子”技术。以机械结构设计优化,提高机具及关键部件的适用性和可靠性为主要目标进行创新研究。针对我国牧草种植区域分布较广,地形复杂的特点,依据不同种植区域的生长环境,结合区域生产条件及现状,发展适宜的具有区域性特色的牧草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并提高牧草机械化生产管理水平,完善牧草生产推广体系,强化牧草产业科技支撑,加快牧草机械化生产产业化进程。以5G、大数据、云端智能等新兴技术为依托,加强各个产业环节的联动性,结合人工智能技术针对各个生产环节需求及特点将图像识别、液压电控、自动导航、传感遥控等多项先进技术融合草业装备的创新、优化中,逐步实现完整的智能化、集成化和标准化生产体系。

由于长期超载过牧和缺乏科学管理,截至2013年,我国仍有超过1/3的草原处于中度或重度退化状态。经过多年努力,国内目前形成了围栏封育、松土、切根、补播、施肥、建立人工草地等多种草地改良技术,其中机械化改良技术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和可推广性。鉴于土壤扰动过大容易遭受风蚀或水蚀,天然草地机械化改良的关键科技问题是要机械化构建适宜牧草生长的土壤单元体结构,研发低扰动、无翻垡、不扬沙的机械化草地改良技术。退化草原修复机械化发展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中国草地资源现状与特征,与退耕还草、禁牧休牧轮牧等草原重大保护工程措施相结合,用机械化技术解决我国草地保护与利用的实际问题。

在文件第八部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

以牧草为主题,助力中国农民丰收节。在部分牧草主产区以“丰收分享,走进牧草产业”等为主题举办牧草丰收节主题活动。如:举办牧草新品种发布会:展示最新的牧草品种,介绍新品种的特点和应用前景。举办牧草种植技术交流会:邀请牧草种植专家,分享最新的牧草种植技术和经验。举办牧草加工技术展示会:展示牧草加工技术的最新发展,介绍新的加工设备和工艺。举办相关论坛讨论:邀请政府、科研、企业等代表,共同探讨牧草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举办牧草种植知识竞赛:设置有奖知识竞赛环节,鼓励参与者学习和掌握牧草种植相关知识。举办牧草健康饲养宣传活动:强调牧草对畜牧业的重要性,推广健康饲养理念,提高人们对于牧草饲养的认识。举办牧草展览会:展示各种牧草的种植、加工和应用情况,吸引参观者了解更多关于牧草产业的信息。

在文件第八部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出“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

多管齐下,培养牧草乡土生产人才。在牧草优势产区实施乡村牧草人才振兴工程,夯实“专业人才——技术人才——乡土人才”的梯队化、系统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理清乡村牧草产业振兴的关键人才需求。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环节等,通过实地调研,明确具体的牧草产业人才现状、紧缺人才及未来需求趋势等;

二是加强牧草专业精英技术人才培养储备。合理引导大学、科研机构设立对口技术专业的学科,确定培养方向及规模,从长远视角储备人才;

三是落实牧草人才实训基地。联合国家及地方科研机构等,在省(市)、县、乡不同层面,引导专家教授深入基层一线,通过开展现场技术示范指导等培训,加强实践技术人才培养,发挥人才实训基地作用;四是实施牧草企业家(能人)技能示范服务工程。积极培育牧草产业发展(企业家)“领头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动乡土牧草技术人才培育。
Copyright © 贵州省草产业技术体系 版权所有
电话: 地址: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备案号:黔ICP备20002122号-1
网站地图